盐碱地被称为“地球之癣”,治理难度大。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,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、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。鄂尔多斯市农牧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的“盐碱地生物改良与高效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”获批2022年市级科技重大专项,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农科院、内蒙古农业大学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专家团队,合力开展技术攻关。

W020231009328849793036.png

一年来,项目承担单位精心组织、精细谋划、精准施策,在耐盐作物品种筛选、配套栽培技术研发及试验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一是摸清项目实施地土壤盐分类型,对项目实施地块土壤盐分进行实时监测,分析“八大离子”成分与浓度,测定了土壤中氮、磷、钾及有机质含量,明确了实施地块土壤主要以盐碱土为主,为后续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提供了基础数据。二是筛选出适宜的耐盐碱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品种,引进了菊芋、糜子、向日葵、甜菜、藜麦、油菜、燕麦、苜蓿等不同类型作物品种20余个,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中苜5号苜蓿耐盐品种,蒙燕3号燕麦耐盐品种,华油杂62号油菜耐盐品种,蒙芋4号菊芋品种等11个新品种,申报国家发明和实用型专利5项,申报地方标准6项,发表学术论文5篇,其中SCI收录3篇,为当地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有益参考。三是研发出盐碱地配套耕作栽培技术,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区域开发有针对性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,充分利用“土壤增碳扩容、地表覆盖抑蒸”的盐碱地生物改良利用原则,发挥“苗大欺盐、肥大压盐”的有效做法,采用节水抗盐、滴水出苗、干播湿出的技术组合模式集中开展多品种对比筛选和技术集成配套,为后续当地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。四是培育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,项目组建立了中苜5号苜蓿示范区、向日葵TX217示范区、内糜5号示范区等多个示范区,形成了示范引领效应,全年培训种植大户、农户、基层技术人员100余人次,培养本科生、研究生10人,盐碱地生物改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。

W020231009328850075156.png

下一步,项目承担单位将进一步提升项目完成质效,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的机制模式,使“昔日盐碱地、今变绿飘带”成为现实,为实现农业稳产增产,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推动乡村振兴添翼助力,闯出一条适应鄂尔多斯903万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新路子。